前兩天上課,學生上週因為咽部細菌感染而停課一週,上起課來,雖然說發炎的問題是好了,但發出來的聲音就顯得混濁、晦暗。
透過“鴨嗓音”去修正發聲的姿態,聲音的響度出來,咽部的空間打開,大約廿、卅分鐘,音色就恢復回來。
有些人會稱這種狀況叫“發聲位置跑掉”或“共鳴位置跑掉”,也可能稱“鎖喉”,形容上也算是活靈活現,在發聲時,的確許多人會有種位置感,聲音“前面”點、“後面”點,共鳴位置“高一點”、“低一點” 。
但有時用“找到共鳴位置”的概念,卻往往事倍功半,因為對發聲而言,所謂“位置”其實是姿態、空間、鬆緊所共同組成的一個聲音現象,這現象透過聽覺與觸覺,形成空間性的位置感。但反過來想像“位置”,就未必會讓鼻口舌咽的內部姿態、空間形成所需要的樣子了。
對我來說這“位置跑掉”,比較快速的解決方法,更接近“拉筋”、“按摩”的概念,透過一些伸展的動作來鬆開空間、增加控制的彈性,這空間與控制力出來,聲音就會好使用。
上過課的學生,要恢復起來很快,但對新生建立起“鴨嗓音”的姿態習性,還是需要幾週的時間,才會相對穩固。
~~~~~
※ 一對一視訊個人課,請私訊
Line ID: joseyang9287
※ 健聲房公開班,台北(9/25、11/20),高雄(8/21、12/11):
https://www.cln.com.tw/school_openclass_info_165_.html